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

砀山天气预报一个月30天_砀山天气

tamoadmin 2024-08-03 人已围观

简介1.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2.寂寞与孤独的诗词 形容寂寞孤独的诗词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沛丰邑,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丰县。刘邦于秦朝时曾担任沛县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从家乡丰邑起兵后,东攻沛县,被拥立为沛令而被尊为“沛公”。公元前206年,刘邦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刘邦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

1.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

2.寂寞与孤独的诗词 形容寂寞孤独的诗词

砀山天气预报一个月30天_砀山天气

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沛丰邑,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丰县。

刘邦于秦朝时曾担任沛县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从家乡丰邑起兵后,东攻沛县,被拥立为沛令而被尊为“沛公”。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

刘邦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故后世多沿用此。

扩展资料

刘邦在丰县的活动遗迹及传说故事特别多。

如西南城角的凤凰嗉遗址(邦母吃了凤凰嗉的土,才得以降生),城北的龙雾桥及碑庙遗址(刘媪迂龙雾而有孕而生高祖),城恒东北角秦皇抓丁而刘邦出逃的五门遗址和附近的刘邦种植的双枣树址。

传说故事如凤凰点穴、蚂蚁筑坟、秦始皇在丰城筑厌气台以及赤帝子、落马碑、小五门、蜘蛛和蝼蛄等,都说明丰县就是刘邦的故里。

刘邦一介布衣百姓,能当皇帝,在徐州那边有不少传说,无不充满着色彩,最流行的是刘邦祖坟葬到风水宝地上。

刘邦的祖父叫刘清,从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远迁于丰县,所居的村落后人称为“金刘庄”。

相传刘家的房前不知何时自生一棵梧桐树,此树不几年就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有一天狂风大作,飞来一只金凤凰,在树上筑起了窝巢。后来金凤凰飞走,很奇怪,刘清也跟着病死了。家人便把梧桐树刨倒,给刘清打副棺材。

临下葬时,原来晴好的天气,忽然变了,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棺材刚出家门,又不能抬回来,便暂时停在梧桐树坑旁。待雨停送葬人再来抬棺时,发现棺材不见了,梧桐树坑上出现了坟头。人们看见,坟头上竟黑压压的蚂蚁,正忙着往坟上运土。

这便是刘邦祖坟“凤凰点穴”,“蚂蚁圆坟”的传说。

百度百科--刘邦

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

洪涝灾害

旱涝是我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旱涝的成因很复杂,与气候情况、地理条件、水利设施、土壤结构以及作物布局及其在不同生育期抗旱耐涝的能力等均有关系。降水的多少是形成旱涝的主要因素,而成灾与否和严重程度,则与水利设施有很大关系。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我省旱涝灾害特点是:出现频繁、危害严重、旱涝交织、旱多于涝、涝灾重于旱灾。

一、洪涝概况 洪涝是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造成的。一般说来,日降水量≥200毫米,或者2—3天降水量≥300毫米,不论其它条件如何,都会出现水涝。强降水持续时间愈长,复盖范围愈大,洪涝就愈严重。洪涝主要发生在汛期,梅雨期最为频繁。春、秋季也会出现内涝,一般称为涝渍或渍。春季涝渍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连阴雨,造成田间积水,影响小麦和油菜的后期生长,沿江西部、江淮之间的六安、庐江等地以及淮北南部和沿淮一带是多发地区。春季涝渍主要在4月下旬到5月,沿江西部安庆一带,5月份是全年出现涝渍最多的时段之一。但我省春季发生大涝的可能性很小,江淮之间大部分地区和沿江东部基本没有出现过。 秋季涝渍各地都较少。比较而言,淮北和沿淮东部的宿县、泗县、蚌埠等地出现的次数较多。80年代以来,秋季涝渍相对比较频繁。1996年10月底至11月16日,我省出现长达19天的连阴雨,强降水中心位于沿淮淮北,10月30、31日和11月7日沿淮淮北先后出现大范围暴雨,导致淮河干流水位上涨。11月7日王家坝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0日7时出现28.60米的最高水位(距汛期保证水位仅差6厘米),发生了50年来罕见的秋汛。临近冬季,数万人上堤防汛,这在淮河防汛史上尚属首次。

一年中夏涝最易发生,特别是大涝和特大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夏涝的时间从南向北推进,沿江江南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江淮之间在7月,淮北在7—8月,这和我国东部汛期主雨带自南向北推移相吻合。易涝的区域主要在沿淮淮北和沿江西部的安庆一带。合肥是洪涝灾害最少的地区。全省性的大涝、特大涝约15年一遇。50年代以来,全省范围的涝年有1954、1969、1991和1996年等。各个自然区发生涝年的机遇,沿淮淮北和沿江江南为3—4年一遇,其中沿江西部2—3年一遇;江淮之间大部和淮北北部及宣郎广地区4-6年一遇;江淮中部9—10一遇;合肥地区10—15年一遇。山区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差别明显,加上山高谷深,水流迅速聚集,常有山洪爆发,发生内涝的机率更大。但洪水一般维持时间较短,影响范围较小。

二、洪涝成因

造成我省大涝的主要原因是梅雨反常,我省几次特大洪涝都是因为梅雨期特别长,梅雨量特别多,降水集中,暴雨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而造成的。

梅雨反常的环流条件是:亚洲及西北太平洋上空形势比较稳定,我省上空长期处于冷暖空气交锋区。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脊线较长时期保持在有利向我省输送水汽的最佳强度和位置(脊线约在18—25°N,西脊点约在100—120°E);亚洲中高纬往往维持阻塞高压,经向环流显著;而中纬度环流比较平直,无强冷空气南侵,小波动频频东传影响我省。在这种形势下,梅雨锋长期静止或摆动于长江中下游,低压扰动不断东传;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如湘、鄂、赣西一带低空西南风常在12米/秒以上,急流中心前方气流辐合比较强,最易在江淮流域引发次天气尺度系统,从而造成暴雨或大暴雨。当这种环流形势长期稳定维持时,相应雨带也稳定于江淮流域,造成我省大范围历时长的严重洪涝。如1954、1991及1996年等。

造成我省内涝的另一个原因,是台风低压深入我省,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不能顺利地移出,而是移速减慢,甚至停滞、打转,北方又有弱冷空气南下,加上多种尺度的天气系统迭加和地形影响,一些地方便可出现强度非常大的暴雨,我省日降雨量≥400毫米的特大暴雨,多是台风低压所为,形成局部严重水涝。如7504号台风,在滁县、来安、嘉山一带造成严重涝灾。

三、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严重程度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水利设施及作物的生长季节有关,造成的经济损失还与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有直接关系。我省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是1954、1969、1991、1996年等梅雨汛期。

1954年6月4日入梅,7月30日出梅,梅雨期长达57天。梅雨期暴雨多、雨量大、范围广,出现了百年未有的大汛。5—7月降水总量:江淮之间和芜湖地区900—1300毫米,大别山区、安庆、池州和徽州等地区,一般均有1300—2000毫米,局部超过2000毫米。由于降水时间长、强度大,致使江河水位猛涨。安庆、芜湖段长江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931年),超过警戒水位长达100余天。沿淮淮北7月初进入雨季,8月下旬结束,持续近二个月,雨季之长,雨量之大也是历年未有。7—8月降水总量,一般都在600- 1000毫米,宿县1100毫米。淮河干流各段相继出现最高水位,正阳关和蚌埠等地最高水位部分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淮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沿江、沿淮及其支流的不少地区,堤岸溃决,积水成涝,农田被淹,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据统计,全省受灾人口1500万人,受灾农田4573万亩,粮食减产39亿公斤,死亡2843人。

1991年我省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1991年5月18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雨期56天,只比1954年少一天。梅雨分二段:第一段(5月18日—6月20日),先后出现强降水过程8次,16个区域性暴雨日;第二段(6月29日—7月12日),又出现8次强降水过程,共13个大面积暴雨日。暴雨强度大,雨势猛,日降雨量≥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共10 天,比1954年多4天;复盖面积超过10个县市的大范围暴雨共5次,最大范围超过15个县市。从5月18日—7月12日的56天里,全省降雨量500 毫米以上的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63个县市),超过800毫米有7.7万平方公里(43个县市)超过1000毫米约2.3万平方公里(11个县市)。 5—7月总降雨量,除淮北北部少数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在600—1300毫米,沿淮至沿江在900—1300毫米,是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1991年洪涝与1954年不同的是,洪涝中心在沿淮至沿江。长历时、大面积的强降雨,致使淮河干流、沿淮湖泊洼地、两岸各支流和长江流域的滁河、巢湖及大中小水库水位暴涨。淮河、滁河连续出现超过或接近历史记录的大洪水,全省10个大水库有7个出现建库以来的最高水位。长江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巢湖闸出现建闸以来的最高水位。淮河干流连续出现三次洪峰,沿淮22个行蓄洪区,先后启用15个。淮河支流、湖泊洼地出现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16条中小河流出现建国以来最高水位,沿淮湖泊洼地最大滞蓄水量82亿立方米。滁河6月中旬至7月中旬,遭受两次特大洪水袭击,均超历史最高水位。巢湖内洪历史罕见,巢湖正常湖面为778平方公里,由于沿湖圩口大都溃破,湖面增至1240平方公里。1991年洪涝另一个特点是,雨季来得特别早,猝不及防。5月18日全省范围出现暴雨、大暴雨,淮河以南梅雨提早近一个月,淮北雨季提早40—50 天。5月下旬至6月中旬正值我省油菜、小麦成熟、收割期,突如其来的强降水,使麦收区绝大部分未来得及收割,造成严重减产乃至绝收。据统计,1991年夏秋两季农作物受灾面积8759.43万亩,其中成灾8008.68万亩,绝收2792. 17万亩,全年粮食减产109亿公斤,受灾人口4314.7万人,死亡921人,直接经济损失275.3亿元。

1996年是继1991年大水后的又一严重洪涝灾害年。其严重程度仅次于1954年和1991年。1996年6月2日入梅,7月22日出梅,梅雨期长达50天。是50年代以来的第三个长梅雨年。梅雨可分三段,分别在6月2—11日、6月15—20日、6月23—7月22日。1996年梅雨突出特点是,雨带不稳定,时南时北,反复在我省摆动,暴雨、大暴雨覆盖范围广,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多。6月份大暴雨主要集中在沿江西部和江南南部,7月份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沿江西部。区域性大暴雨主要在江南南部、沿江西部和淮北。1996年梅雨量:江北和江南东部400—800毫米,大别山区、沿江。江南南部1000—1800毫米。其中沿江西部和江南南部大部分县市超过1954年和1991年,大别山区超过1954年。50余天的梅雨期内频繁的暴雨、大暴雨反复在我省南北扫荡,致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内涝和洪涝,其中江南南部、大别山区和淮北宿县等地区受灾最重,淮河干流王家坝出现三次洪峰。据统计,全省68个县市中40个县市不同程度受灾,15个县市受淹,受淹农田77.36万公顷,绝收11.73万公顷,受灾人口1025万人,死亡108人,直接经济损失116.8亿元。

自古以来,洪水一直是人类的最大威胁,特大洪水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据联合国救灾部门统计,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及人员伤亡,在15种自然灾害中居首位。我省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是夏半年主雨带经常滞留的地区,大部分年份都有不同程度内涝和洪涝,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第四节 干旱灾害

一、干旱概况 我省干旱主要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的,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春旱,北多南少,沿江、江南很少出现春旱;淮北北部是我省最易出现严重春旱的地区,干旱的频率比夏旱还高。夏旱,山区和淮北北部较少,其它地区比较容易出现,但严重的夏旱以淮北南部、沿淮和江淮之间北部最多。秋旱,全省均易出现,相对而言,严重的秋旱在沿江江南和皖南山区最易出现。冬旱,淮北北部最易发生,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南部,最少冬旱。干旱主要对农作物直接造成影响,所以夏旱危害最大。夏旱主要是梅雨量偏少造成的,百年难遇的特大干旱与空梅或梅期特别短、梅雨量异常偏少紧密相关。干旱常常出现季节连旱,如伏秋连旱、冬春连旱,甚至四季连旱。干旱还有数年连旱的严重情况。如六十年代的1966— 1968年,全省大部分地区连续三年严重干旱。六十年代我省干旱最频繁,进入九十年代干旱有增加的趋势。全省旱年的机遇大部分地区2—3年一遇,淮北北部2年左右一遇,大别山区及江南东部3—4年一遇,全省性严重干旱5年左右一遇。干旱发生频数比涝年大得多,除少数年份外,我省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干旱的地区。既使在大水年,象1954年、1991年雨季结束后,也出现较严重的秋旱。五十年代以来,全省性的严重干旱年份有1966、18、1994年等。

二、干旱期的环流特点

各个季节发生干旱的天气形势是不相同的。造成我省夏季持续干旱的500百帕环流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类:

1、副高西伸控制我省;

2、大陆高压东进控制我省;

3、大陆高压东进与副高合并,形成东西向带状高压控制我省。

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内是暖气团,盛行下沉气流,在对流层中下层有明显的逆温层,因此在副高控制下天气晴热。当它在某地区长期维持,便造成干旱。一种情况,是初夏副高位置偏南,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华南至江南地区交汇,主雨带相应位于华南至江南一带。由于副高稳定,迟迟不能北跳,江淮入梅偏迟。副高一旦北跳,紧接着再度加强西伸,迅速完成第二次季节性北跳,相应的主雨带只在江淮地区作短暂停留,迅速移到黄淮乃至华北地区,我省出现空梅或梅雨期很短。之后,我省处在副高控制下,晴热少雨而发生伏旱。副高控制的时间愈长,干旱愈重。还有一种情况,夏季副高明显偏弱,呈椭圆状分布,位置异常偏东,华东沿海常维持一低压槽,江淮流域处在槽后西北气流控制下,中高纬西伯利亚鄂海地区无明显阻塞高压维持。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天气晴朗少雨,无明显高温酷暑。有时随副高短暂加强西伸,常出现过程性降水。这种情况,旱情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危害较轻。

三、干旱灾害

干旱是时空尺度较大的环流系统造成的,是一个缓慢加剧的过程,对农作物直接造成危害。干旱造成的危害和作物的生长季节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作物孕穗阶段出现的“卡脖子旱”危害较大。作物在孕穗期,对水分最敏感,如果出现干旱,常使作物官发育不良,空粒显著增加,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至于数月、数季乃至数年的连旱,江河水位下降,河湖库塘干涸,农业灌溉无水源可用,农田干裂,庄稼枯死,粮食油料等大量减产。更严重者,农村人畜饮水都发生因难,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用水受限,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其危害不亚于洪涝,我省发生的几次严重的干旱都造成巨大危害。

18年是我省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年。自三月中旬以后,月月少雨,干旱持续发展,范围波及全省,灾害之重,范围之广为近百年所未有。全省年雨量: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大部、芜湖地区400—700毫米,砀山、泾县、大别山区以及安庆、池州、徽州等地区700—1100毫米。与历年平均值相比:除砀山偏多1成外,其余地区偏少3—5成,蚌埠、寿县、芜湖等地不及常年一半。年内1、2月份雨量比较正常。自3月中旬以后,沿淮淮北雨水稀少,春旱严重。此时正值越冬作物生长需要大量水份之时,遇此严重干旱,对小麦、油菜产量影响较大,春播作物难播种或出苗不齐。江淮之间大部分地区雨量偏少,旱情较为明显,给水稻栽插造成一定困难。沿江江南雨水尚较调匀。进入夏季,我省常受弱冷高压控制,晴天少雨。直至6月下旬,副热带高压迅速北抬跳过江南,雨区随之北移,23—25日先后在江淮之间和沿淮淮北下一场大到暴雨。雨后,副高很快控制华东地区,天气晴热,形成“空梅”,我省提前半个月进入盛夏,旱情迅速蔓延全省。6—7月沿江一带降雨量仅为常年3成左右,芜湖、安庆、屯溪等地两个月雨量不足100毫米,为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小值。6—8月份淮河以南各地雨量大都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600—800毫米,是降水量的4倍,旱情大大加剧。盛夏季节,又无台风影响我省,反而在多个台风转向后,大陆高压迅速加强东移,与副高合并控制我省,每次都出现10天左右的高温干热天气,使旱情越来越重,特别是淮河以南地区,旱情尤甚。9—10月份,各地仍以晴天为主,降水稀少,秋旱严重,影响秋播作物播种和出苗。11月份出现多次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旱情略有缓解。12月份全省受高压控制,以情天为主,旱情继续。18年,淮北是春旱;夏旱加冬旱,沿江江南夏、秋、冬连旱;江淮之间从春到冬全年连旱。由于持续降水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各地除沿江、沿湖低洼地区外,不少地方河塘干涸,水源枯渴,大型水库均已见底,无水可放,长江水位大落,涵闸断流,大片农田干裂,秋季作物因断水大部枯死,水稻、棉花等作物因旱而大幅度减产,全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县市人畜吃水极为困难。

1994年,我省发生了仅次于18年的严重旱灾。淮北春夏连旱,全省的夏伏旱是5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年,秋季全省又出现了两段短时干旱。1994年6月6日受华南雨带的影响,我省江南南部入梅。6月28日出梅。梅雨主要落在江南,而沿江、江淮之间主要受北方南下冷空气影响,为过程性降水,实属“空梅”。出梅后,各地降水稀少,高温酷暑,蒸发量大,土壤墒情急剧下降,江北地区旱情迅速发展,淮北地区尤为严重,至7月中旬初,全省受旱面积4100万亩,严重受旱2430万亩,死苗面积近百万亩。7月12日起,全省普遍降雨,旱情一度缓解。7月下旬起,我省再次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我省东部旱情日趋严重,滁县、合肥、巢湖、宣城等地区,一些小型河塘、水库干涸,田地干裂,人畜饮水发生困难。进入8月份,全省降水稀少,干旱持续发展。至8月中旬,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945万亩,占在地作物的78%、成灾面积3590万亩,其中重灾1266万亩,1258万亩基本绝收。受灾人叽叽喳喳60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75%,因高温引发的各种疾病人数112万,520万人和10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

下表是我省1953-1996年的旱涝等级统计,共分5级,1级为大旱,2级为偏旱, 3级为正常,4级为偏涝,5级为大涝(标准及统计表由省气候中心提供)。

1953—1996年旱涝等级统计表

年 淮北 江淮 大别山 沿江 江南 年 淮北 江淮 大别山 沿江 江南

1953 1 2 3 3 15 3 5 5 3 4

1954 5 5 5 5 16 1 1 1 2 2

1955 3 2 3 3 17 3 4 5 5 5

1956 5 4 4 4 18 1 1 1 1 1

1957 3 3 2 3 4 19 4 3 3 3 1

1958 3 2 3 2 1 1980 3 3 3 5 5

1959 2 3 3 3 3 1981 2 3 4 4 4

1960 3 3 3 3 3 1982 3 3 2 3 2

1961 2 2 3 2 3 1983 3 4 5 5 5

1962 3 3 2 3 1 4 3 3 3 3

1963 5 3 3 2 1 1985 3 3 3 2 2

1964 4 3 3 3 2 1986 2 2 3 3 3

1965 4 2 1 3 3 1987 3 5 4 3 3

1966 1 1 1 1 3 1988 2 2 3 2 1

1967 3 1 2 2 2 1989 3 4 4 4 5

1968 3 2 1 1 1 1990 3 2 3 3 3

1969 3 4 5 4 3 1991 5 5 5 5 4

10 3 3 3 4 4 1992 2 2 1 2 2

11 3 3 2 2 3 1993 2 4 3 3 5

12 3 4 3 3 3 1994 1 1 2 1 1

13 2 2 4 4 5 1995 3 1 1 3 4

14 4 4 3 3 3 1996 5 4 5 5 5

第五节 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及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研究农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农业生产趋利避害与长期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十分关注。 据省农气中心研究(《安徽农业气候近40年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减灾与发展,2,19)表明:五十年代安徽偏冷, 但光和水份丰富;六十至七十年代雨水偏少,光热水组合不尽合理;八十年代温度偏低,冬暖夏凉,光照不足,气候生产力偏低,但光热水组合较好。

一、温度及热量条件变化特征

1、温度变化

安徽省历年年平均气温淮北及皖南和皖西山区为14~15℃,江淮之间15~16℃,沿江江南为16~17℃,年际间在0.0~1.5℃之间波动。四十年来全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五十年代(1953-1960年)比历年平均偏低0.19℃, 六十年代(1961-10年)偏高0.26℃,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温度距 平为负值,七十年代后期温度偏高,八十年代全省年平均温度比历年平均偏低0.12℃。 不同年代温度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夏季,六十年代夏季温度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45℃,八 十年代夏季偏低0.42℃,说明八十年代夏季变凉的趋势很明显;冬季温度以五十年代 最低,七十年代较暖,八十年代有偏暖的趋势,但与历年平均值的差异很小;春、秋季 五十年代偏低,其他年代差异不明显。

2、热量条件变化

除温度以外,表示热量条件的指标有积温、无霜期、≥0℃及?0℃的天数等。积温年际波动是引起农业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0℃、5℃、10℃的界限温度积温可分别表示农业活动期、作物生长期、喜温作物生长期可利用的热量条件。安徽省≥0℃的积温在5100~6100℃·日之间,其年际波动在500~700℃·日。五十年代年际间波动较大,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后期积温距平为正值,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中期积温逐年减少,说明这个时期热量条件逐渐变差。七十年代后期积温比历年平均高;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夏季转凉,高温时间缩短,导致积温不足。≥10℃的积温年累积值的年际波动与≥0℃、≥5℃的积温变化有一定差异,在六十年代以前偏少,七十年代偏多,而八年代则处于相对偏少时期。不同季节积温年际变化是:夏季(6-8月)≥0℃积温,淮北及江淮之间七十年代初以后逐渐减少,八十年代几乎每年均小于历年平均值;沿江江南积温下降的幅度小一些,但也有减少的趋势。冬季与春、秋季积温,五十年代明显偏少,六、七十年代偏多,进入八十年代则明显偏多。说明八十年代以来呈冬暖夏凉趋势,这种趋势在淮北及江淮之间表现比较明显。

≥0℃天数、无霜期以及?0℃天数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热量条件的重要指标。统计分析表明,安徽省0℃天数及无霜期,五十及七十年代比历年平均值短6~9天,而不宜农业活动的?0℃的天数多5~7天;六十与八十年代?0℃的天数与无霜期均有所延长,八十年代?0℃天数平均延长11天。说明虽然八十年代积温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变长了,积温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温度强度降低所引起。八十年代冬季低温寒冷季节缩短,有利于农业生产及作物越冬。

二、降水及旱涝变化特征

1、年降水量的变化

安徽省年降水总量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很大,大涝的1954年与大旱的18年年降水量相差近3倍。四十年来全省经历了五十年代多水期、六十至七十年代少雨干旱期与八十年代雨水充足时期。五十年代年降水量比历年平均量偏多近100mm,六十至七十年代偏少60-70mm,八十年代则偏多60mm左右。从地域分布看,北部(沿淮淮北)地区六十年代后期以来雨水持续偏少,而南部(江淮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则从八十年代初进入多雨时期。不同季节降水的年际波动也相当大,夏季(6-8月)降水量与年降水总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地域分布不一。北部七十年代以来夏季持续少雨,而南部则雨水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五十、七十年代冬季全省多雨,六十、八十年代雨水偏少。春季八十年代以来降水偏少趋势明显,秋季则南北均呈增加的趋势。

2、旱涝变化

安徽省是一个旱涝多发地区,旱涝灾害平均2-3年一遇,全省性的旱涝4-5 年一遇。建国四十多年(至1990年)共发生全省性干旱7次、水涝3次,其中五十年代干旱2次、洪涝1次,六十年代干旱3次、洪涝1次,七十年代干旱1次,八十年代干旱1次、洪涝1次。 沿淮淮北旱涝的频率均大于其他地区,且旱大于涝,沿江江南干旱发生频率小于洪涝灾害。六十年代是各地旱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八十年代旱涝灾害也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涝灾增加趋势明显。

三、日照及太阳辐射变化特征

日照时数是衡量光照条件的主要指标。安徽省全年日照时数在1800~2500小时之间。其中北部可达2300~2500小时/年, 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不足2000 小时/年。 日照时数年际波动最大可达20%以上。七十年代以前全省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距平为正值,比常年平均值偏多400-600小时;11年以后日照持续偏少,11-1980年平均偏少近500小时,1981-1990年平均偏少300小时左右。

安徽省太阳辐射只有合肥站有实测资料,合肥站资料分析表明:太阳辐射总量历年平均在115.4千卡/cm2,其中1953-1960年、1961-10年的平均值分别为123.2、124.3千卡/cm2,偏多7.8、8.9千卡/cm2。七十年代以后太阳辐射持续偏少,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偏少趋势明显,1981-1990年年辐射总量十年平均只有.8千卡/cm2,平均偏少17.6千卡/cm2。太阳辐射量减少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造成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较大幅度下降。

四、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

估算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方法有多种,这里用的是KassamWageningen法,综合考虑气候对作物的影响以及不同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动态过程。根据安徽省各地降水有效性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着重考虑降水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Y=Y1(1-Vi)100%式中的Y:气候生产潜力,Y1:光温生产潜力,Vi:作物i 生育时段降水引起的减产率:

Vi=Kyi(1-Pi/ETMi)(Pi<ETMi)Vi=Kmi(Pi/ETMi-1)(Pi>ETMi) 其中Kyi、Kmi分别为作物缺水、水分过多时产量反应系数。 ETMi:作物需水量,Pi:实际供水量 Pi=Ri-Si Ri:降水量,Si:地表径流量

利用上述公式对全省四十年来逐年气候潜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全省气候生产潜力六十、七十年代偏高,八十年代明显偏低。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生产力过低,其光合生产力比历年平均值低294公斤/亩, 比六十年代低471公斤/亩。气候生产力与光合生产力比值历年平均为0.54,六十年代平均是0.51,而八十年代为0.59,是比值最高的十年。说明八十年代的热量条件和雨水配合及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合理,只是由于太阳辐射减少使光合生产力下降过多,导致气候生产力偏低。因此,日照及太阳辐射不足,对八十年代及未来的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五、农业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八十年代以来安徽省呈冬暖夏凉趋势,降水偏多,日照不足,对作物生长及农业布局有较大影响。冬季温度偏高有利于夏收作物的安全越冬与冬季生长,但春季气温下降对越冬作物的春季生长不利,春季降水减少有利于减轻渍涝温害。因此,夏收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总体上向良性方向转化。夏季因高温日数减少,积温不断下降,不利于双季稻的栽培, 导致沿江江南及江淮之间南部地区双季稻面积有所减少,但有利于一季稻的生长。气候生产潜力因光照不足而明显减少,不利于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根据农业气候变化特点,未来我省应改变生产方式和作物种植制度,适应 农业气候变化。首先要充分利用冬暖夏凉的特点大力发展夏收作物,向北发展 油菜和杂交油菜,扩大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种植面积。其次是适当减少双季稻的种 植,增加高产稳产的一季稻面积。第三应取间种、套种等方式提高复种指数,增 加光合利用率以弥补太阳辐射不足的影响。第四要大力兴修水利设施防御旱涝灾害, 特别要警惕洪涝、内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第五要培育作物新品种,进一步推 广新的农业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寂寞与孤独的诗词 形容寂寞孤独的诗词

1、淮河(还有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在淮河边面北朝南真正体验了一下,啊祖国我的南方和北方。

2、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味道真的不同啊。

3、皖南皖北不一样,皖南是南方,皖北是北方。皖南真比皖北美多了,皖南青山妩媚碧水长流白墙黑瓦徽派建筑如诗如画目不暇接。

4、安徽有美丽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琅琊山大别山霍山皖山。有大江大河如长江淮河,新新安江山水画廊,徽杭古道,有美丽的巢湖。

5、这里有大美徽州,屯溪老街黎阳老街,有歙县黟县老城,有宏村西递唐模呈坎鱼梁深度等古村落,有许国牌坊棠樾牌坊,逍遥津八公山石矶敬亭山谢眺楼醉翁亭六尺巷桃花潭虞姬墓青山李白墓大泽乡绩溪龙川上庄。

6、这里名人荟萃,朱元章曹操包拯华陀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王稼祥张治中李克农张恨水严凤英。

7、难忘痛彻心扉的皖南事变,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茂林皖南事变旧址。振奋人心的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

8、要吃米找万里 大包干 小岗村。

9、黄梅戏 天仙配 严凤英。

10、淮南牛肉亳州的酒符离集烧鸡砀山梨。

当某位来到安徽,首先抵达的是合肥,为何叫“ 合肥 ”?因合肥市属下有肥东、肥西两个附属县吧!也可能是合肥最早的始建点起步在南淝河和北淝河的交汇处吧!现巢湖市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了,能否将“ 合肥 ”改称“ 庐州 ”也很亲切,因为合肥在三国时代就叫庐州了,现在合肥市辖下有庐阳区,合肥市有“ 庐剧团 ”,且庐剧的唱腔念白都是合肥的官话叙白。

安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地域呈“目”字形,省域面积被淮河、长江一分为三,过去省气象台播报天气预报: 淮河以北的称“ 淮北地区 ”,中间的称“ 江淮之间 ”,长江以南的惯称“ 皖南山区 ”或叫“ 江南 ”。

在这个不大的省域面积上,淮河是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淮河以北叫“ 北方地区 ”,淮河以南叫“ 南方地区 ”,虽只一河之隔,却是两重天,江南地区的年降水量是淮北地区的两倍还多;这一河之隔,两岸的饮食文化大有差异,北边的人喜面食,南边的人喜米食。

查安徽地理才知道,这“ 淮河 ”没有出海口,这淮河流经安徽,福泽江苏,还帮上游河南人排污。

过去来到安徽的人肯定知道,这个不大的省域原来有17个地级市( 现在是16个 ),走不上几步,就是手机通话漫游。

来到了安徽才知道,与安徽人打交道,淮北地区(通指)的人直爽、豪放,在外面抱团,喜欢打群架,由此损坏了安徽人的信誉度;江淮之间的人勤劳、自私、虚伪、好面子;皖南人淳朴、诚信、好客。( 以上所指这些不是绝对的 )

初来安徽会把许多地名混淆,有青阳、枞阳、凤阳、涡阳;有人分不开青阳县与枞阳县;有人分不开凤阳县与凤台县;有人分不开凤台县与石台县;有人分不开绩溪县与郎溪县;有人分不开旌德县与广德县,有人分不开太湖县与太和县;有人分不开太和县与五河县;有人分不开怀远县与怀宁县;有人分不开怀远县与定远县;有人分不开怀宁县与休宁县;有人分不开霍邱县与霍山县;有人分不开蒙城县与舒城县;有人分不开宿松县与宿州市;

还有泗县、萧县、和县、寿县、泾县、歙县、黟县;要说黄山市辖下的“ 歙县" 、“ 黟县 ”许多平常百姓都不认识这两个生僻字,把歙(音涉)县称“合县(谐音)”、把黟(音衣)县叫“黑多县”多的是,大众场合闹出了不少笑话。

来到安徽才知道,安徽有在全国最大的人口县“ 临泉县 ”,全县全口230万人;有在华东地区最少的人口县是“ 黟县 ”,全县人口才10万人。

来安徽游玩的人才知道,安庆的黄梅戏,真正的“ 黄梅县 ”在湖北省;到桐城六尺巷游玩,原来这条巷子的长度,是东头打个喷嚏西头都能听到这么长;到了太湖县,原来此太湖非江苏的彼“ 太湖 ”;到了黟县才知道,认为这里有许多 旅游 景点好挣钱,可这里人还要外出打工;到黄山游玩,才知道这里的物价比上海高;到凤阳县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富;到枞阳县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穷;到江淮各县走走,会发现农村稠密的房屋建筑,许多都是关门闭户的闲置。

过去外地人与安徽内地通信,把“安徽”写成“安微”的多的是;把“ 东至县 ”写成“冬至县”;把“ 祁门县 ”写成“邪门县”;把“ 萧县 ”写成“肃县”的,安徽有的地名太难懂了。

外省男孩娶安徽女孩才知道,合肥以南嫁女儿基本上是不要彩礼的,就是要也是象征性的一两万,象安庆市与江西省毗邻,江西彩礼高如山,而安庆这边岿然不动,零彩礼嫁女儿多的是。象沿江两岸的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县嫁姑娘都不要彩礼,就这一点,安徽人值得外省人敬佩。

到安徽沿岸走走,鱼米之乡的哺育,湿润气候的滋润,这里走出来的少女,个个身段妙曼,面貌水灵多姿,会让游客驻足不舍。

就回答到这里,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点评!

安徽有很多外地人所不了解但安徽人却非常在意的事情。

一、安徽是安庆和徽州的组合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分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字为安徽名。安徽二字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从清朝才有的。安徽的简称既不是“安”也不是“徽”,而是“皖”,因为安徽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和古代的皖国。

二、黄山市以前名徽州

很多外地都知道安徽有一座名山叫黄山。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是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名山。但是,安徽本地人尤其黄山市人却更认同徽州这个名字。黄山市以前叫徽州府。徽州地区的徽州文化极具特色。徽风之美,令人向往。所以,徽州改成黄山实属可惜。

三、合肥不是一开始就是省会

安徽省最早的省会是安庆市。但由于 历史 原因,安徽省会最终并没有定在安庆。1952年,合肥市正式成为安徽省会。从此,开启了一条逆袭之路。合肥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并不是很有 历史 底蕴。但是合肥以前有一个更深意的名字-庐州。庐州与徽州,才是徽风皖韵相契合。

四、皖南皖北差异很大

安徽省跨越淮河和长江,地域差异非常大,总体上分为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皖南皖北差异很大。皖南是典型的江南温柔,而皖北更多的是中原豪放。

五、安徽名山很多

安徽是 旅游 大省,境内的一座黄山足以吸引天下游客。此外,安徽还有九华山和天柱山两座名山。

六、合肥的科教实力非常强悍

安徽并不是发达省份,合肥也不是很强大的城市。但是合肥的科教实力非常雄厚。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坐落在合肥。而且合肥市还是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市拥有一所985大学和2所211大学。

欢迎关注 @城市评论

我就是安徽安庆人,皖中和皖南交接的地方。

这个省真的超级尴尬的。

无论是它的地理位置还是它的饮食文化。

中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分出南方和北方,淮河以南就是南方,淮河以北就是北方,南方种水稻吃大米,北方种小麦吃面食。

我记得我去北京上大学,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适应了北方的面食,吃两口我就饱了,胀的那叫一个难受。但是我其他安徽阜阳的同学就不会,非常习惯。

安徽省处于中国中部,经济圈现在属于华东地区,它在地理位置上是非常接近江浙沪的,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三位大佬有排面,人也不带着玩,其实以前都是一家,后来分了,现在又在一起了[捂脸]

淮河和长江都贯穿安徽,一分为三。淮河以北,皖北,靠近河南;淮河和长江中间那块,皖中;长江以南,就是皖南了,古徽州指的就是那一块,安徽排得上名得景点都在那里。

我觉得大家分的都还挺开的,不是太团结,省会合肥,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举全省之力在发展,结果除了房价暴涨,并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心累啊……底下的是谁都不服谁。所以,没有发展也就留不住人。去江浙沪的人居多,不是开玩笑说南京都快成了安徽的省会嘛,还有上海,估计也不少。

我家虽是安徽,但是很靠近湖北,所以饮食上,我们跟湖北很像,大家看我在家拍的短,有粉丝留言说饮食习惯很湖北很像,确实是这样的。小时候看天气预报,我妈妈看武汉或者江西南昌九江,从来不看合肥,这个地理位置也是没谁了。

在北京跟别人介绍家乡,挺尴尬的,说了根本不知道。幸亏还有几个名人典故风景名胜拿得出手,一说什么黄梅戏,天柱山,九华山什么的,都大概心里有个数了。在上海就不一样了,一说,人家就知道了。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家乡发展好,这样大家就不用出来打工了,外面的世界再好再繁华也不及家乡的粗茶淡饭,毕竟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我们出生开始,家的概念就如三体描述的思想钢印,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哎,好想回家呀!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你很快就会跟不上认知。南方吃稻米,北方吃面食。也很奇怪,怀宁人吃大米为什么在全国各个地方开包子铺。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安徽人的口味较重。主要是爱吃咸的。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说话那真的是南腔北调。南方的软语,江淮之间的赣语系,淮河以北的中原官话,让你一时想不起来是在河南还是在安徽。

到了安徽你才发现,黄山和你家附近的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到了安徽你才看到笔墨纸砚在江南到处都是。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原来青铜器工艺品也能做的惟妙惟肖。不懂行的人,上周的都可以说成东周的。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有种钱叫哥子。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安庆人说话跟唱黄梅戏一样。好听。

3八十年代在合肥当兵,有一次外出,碰到一位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领着一个小孩,小孩管那个小姑娘叫姥姥,我们感到很诧异,怎么这么小年纪就当姥姥了,这不符合常理呀!一问才知道,他们那里管姑姑叫姥姥,管姥姥(外祖母)叫外婆![捂脸][捂脸][呲牙][呲牙]

曾经专门去合肥独自走了一个五日游,去之前总有人问我“合肥有什么好玩儿的,有什么好去的?又没啥特别有名的景点。”但我还是坚持去了,即使独行,因为我对走遍中国和征服陌生有强烈的兴趣。

五天里,我住淮河路,游玩了古逍遥津、李府、包公祠、徽园、博物院、中科大、合肥工大、女人街、香街、中隐于世等。

只要怀着一颗去感谢遇见的心情,愿意去体验各地文化,总能找到非常喜欢的景致。比如徽园的文房四宝文化、博物院的潘玉良作品展、中科大的学术沉淀,都是合肥的独特之处。

好吧,去了之后才知道安徽的徽派文化与合肥无关。

所有事事情都要体验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安徽人是啥样的?徽菜什么味道?安徽风景怎么样?安徽跨长江淮河,南北差异很大,语言饮食完全不一样,只去一个地方不能准确了解安徽。淮河以北和北方习惯接近,尤其和山东河南很相似,面食很多,说普通话。长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徽文化发源地,是江南人的风格,我这个合肥人听他们说话很费劲,他们如果不特意跟我说地方普通话,我一多半都听不懂。江淮之间主要是合肥六安滁州,各方面介于南北特点之间,地方特征不明显,城市包容性比较强, 历史 原因,合肥建国后一直处于省会城市靠后位置,最近十几年高速度发展,城市建设搞的很快,发展空间正在打开。。。欢迎来安徽。。。哈哈

1、安徽的酒好喝,不贵还不上头;

2、安徽的人爱吃鸡,鸡汤面竟然连锁而且是早餐首选;

3、臭鳜鱼,毛豆腐,苦瓜蘸蜂蜜,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还挺好吃;

4、合肥美女真多,穿着素朴但讲究;

5、安徽人说话嘴巴基本都不张开,发音似乎不需要张嘴;

6、临泉县是不是能代表安徽?很多商场都挂“中国”名头,显得大气!

1、宣州清溪

唐代: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译文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2、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3、天香·烟络横林

宋代:贺铸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译文

烟雾笼罩树林斜阳落入远山,黄昏的钟鼓声断断续续传来。烛光映照窗户蟋蟀如催机杼,每个人都怨恨这清秋的风露。睡不着觉的那些可怜的思妇,在风声虫声中送来声声砧杵。这声音惊动了漂泊天涯的倦客,才发现又已到了岁暮时节。

想当年我曾经以酒狂而自负,以为春神把三春的美景交付。想不到终年流浪奔波于北路,有时候也乘坐征船离开南浦,满腔的幽思也无人可以倾诉。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

4、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

清代:王国维

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极天衰草暮云平。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译文

转眼之间青春年华就已经流失,落叶萧萧寓意着秋天地来临。天边的草已经枯黄了,连着天边的云。夕阳西下,阳光从缝隙中照入,拉长的塔影斜靠在远方的城楼上。

自己孤独地站在荒郊寒风中,有话却不知道该对何人说,猛然回首,远方的皇宫峻立着。红色的宫墙在迷雾中看不清楚了,站在落日余晖中,看不清这一切,只缘身在高处。

5、寄砀山主簿朱九龄

宋代:王禹偁

闲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

利市襴衫抛白紵,风流名纸写红牋。

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译文

猛然思忆当年在仙境般的京华,相会的众多文士都风度翩翩,两百个同榜进士中,唯有你最是少年。

为求吉利早早换上有色官服,我们扔掉了所穿的白色衣衫,去和风流佳人结交,送上写着名字的红色纸笺。

歌楼中深夜里还在欢乐饮宴,把银烛高高点燃。花街柳巷里春天的湿泥,弄脏了我们锦绣的马鞍鞯。

又怎能料到如今做着小吏,为五斗米折腰在尘埃之间,与君一同追想当初的快乐时光,令人心中感到万分凄然。

表达心情孤独寂寞的诗句1、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2、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5、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6、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8、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10、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11、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13、相逢易,离别苦,他日回首情何处。

14、一声声叫的孤凄,向月明中和影一双飞。

1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7、枕边泪倒多如窗外雨。

18、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关于寂寞寂寥孤独无助的诗词. 要多!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无题(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藏头:千万孤独)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卅六、满庭芳

·程氏墨苑

千言万语,

诉说不尽,

梦中几多思念。

明朝一别,

何日再相见?

推开万卷诗书,

寒窗下,

独自长叹。

泪眼中孤雁南飞,

可曾到彼岸?

但愿,

五千年,

沧海桑田,

痴心不变。

茫茫夜空,

群星璀璨。

拥有一个蓝天,

怕什么?

海枯石烂。

你和我,

永永远远,

千里共患难。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优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

世乱时危久沉吟。

凤兮凤兮,思高举,

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

羽扇纶巾赴征尘

龙兮,龙兮

风云会,长啸一声舒怀襟

归去来兮,我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

成败在人谋一诺竭中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

为民播下太平春。

归去来兮,

我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

归去来兮,

我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

常人有孤独,志士仁人也有孤独。

屈原被放逐,在江边徘徊,感到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

贾谊在长沙,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之兴费尽心机,他有睿智的独思时刻,这是一种无人分担重负的孤独;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这是一种空负壮志无法实现的孤独;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双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忆秦娥

(李清照)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描写孤独寂寞的诗句1、《宣州清溪》

唐代: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译文: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2、《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3、《春怨》

唐代: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译文: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4、《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5、《灞上秋居》

唐代: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译文: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描写寂寞孤独的诗句1、《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2、《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

清代:王国维

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极天衰草暮云平。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译文:转眼之间青春年华就已经流失,落叶萧萧寓意着秋天地来临。天边的草已经枯黄了,连着天边的云。夕阳西下,阳光从缝隙中照入,拉长的塔影斜靠在远方的城楼上。

自己孤独地站在荒郊寒风中,有话却不知道该对何人说,猛然回首,远方的皇宫峻立着。红色的宫墙在迷雾中看不清楚了,站在落日余晖中,看不清这一切,只缘身在高处。

3、《落日怅望》

唐代: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译文: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4、《宿府》

唐代: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译文: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5、《春日京中有怀》

唐代: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译文: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

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孤单寂寞的诗词忆江南

现代先飞之笨鸟

江岸夜,信步意犹佳。

且透疏桐观缺月,还扶弱柳听鸣蛙。

离思漫天涯。

如梦令

现代先飞之笨鸟

昨夜秋风初度, 犹自街头闲步。

车水马龙时,回首茫然西顾。

前路、前路,知己自来何处?

惜分飞

现代先飞之笨鸟

寂寞空庭春欲晓,深树偶闻啼鸟。

昨夜寒风扰,衾单梦碎花开少。

摇曳一枝香漫沼,窗外月华如皎。

转指柔痕绕,伤心最是情难了。

念奴娇

现代先飞之笨鸟

天桥远眺,见人来车往,数声残笛。

万里长空云过处,月色渐趋明晰。

拔地高楼,连天烟树,一片清秋碧。

人间仙境,亦非天上可敌。

我即信步街头,茫然四顾,知己何曾觅?

灯火阑珊人各自,今夕不知何夕!

冷冷清清,几番回首,又恐前尘寂。

歌厅门外,琴音摧断悲戚。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卜算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夏夜宿直

唐白居易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偶作

唐白居易

红杏初生叶,青梅已缀枝。

阑珊花落后,寂寞酒醒时。

坐闷低眉久,行慵举足迟。

少年君某怪,头白自应知。

自题

唐白居易

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

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

傍看应寂寞,自觉甚逍遥。

徒对盈樽酒,兼无愁可销。

自贻

唐杜牧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秋夜

唐耿湋

高秋夜分后,远客雁来时。

寂寞重门掩,无人问所思。

夕思

唐贾岛

秋宵已难曙,漏向二更分。

我忆山水坐,虫当寂寞闻。

洞庭风落木,天姥月离云。

会自东浮去,将何欲致君。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

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

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

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表示孤独寂寞的词或字都有什么寥寂; 寂寥; 落寞; 孤独; 寂静; 僻静; 宁静; 寂然; 清静; 沉寂; 沉静; 安静; 孤立; 伶仃; 孤单; 零落; 落莫

描写孤独寂寞伤感的诗句1、秋夕

唐代:白居易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译文

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2、卜算子·竹里一枝梅

宋代:向子諲

岁见梅追和一首,终恨有儿女子态耳

竹里一枝梅,雨洗娟娟静。疑是佳人日暮来,绰约风前影。

新恨有谁知,往事何堪省。梦绕阳台寂寞回,沾袖余香冷。

译文

一年中看到梅花,于是作诗追和,始终遗憾有儿女似的忸怩情态。

竹林里的一枝梅花经过雨水的冲洗显得柔美可人,亭亭静立。让人怀疑这是美人在傍晚时绰约的身影。

心中出现的遗憾有谁知道呢,往事不堪回首啊。眠梦绕着小平台游走,回来后只有寂寞作陪,此时沾在袖子上梅花的余香已经冷淡了。

3、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4、问舟子

唐代:孟浩然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译文

黄昏时候,我询问划船人,前面还有多少路程?

船夫说:“河湾处正好停船,淮河里浪高风紧。”

5、约客

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间已过,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adxqd/q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