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台海两岸最新动态图片_台海两岸最新动态
tamoadmin 2025-01-04 人已围观
简介1.海峡两岸最近呈现出较好的“互动”势头,这种趋势是否可以延续,为什么?还有哪些影响因素或“变数”?2.台海网的版块栏目两岸统一的外部条件是:国际社会支持、地区安全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趋同、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统一的战略思想等。1、国际社会支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必要条件。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成的。如果台湾问题处理
1.海峡两岸最近呈现出较好的“互动”势头,这种趋势是否可以延续,为什么?还有哪些影响因素或“变数”?
2.台海网的版块栏目
两岸统一的外部条件是:国际社会支持、地区安全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趋同、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统一的战略思想等。
1、国际社会支持
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必要条件。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成的。如果台湾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台海局势紧张升级,这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因此,国际社会应该继续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
2、地区安全与稳定
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需要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当前亚太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两岸的和平稳定。只有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此外,加强两岸军事互信、减少冲突风险也是必要的因素之一。
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趋同
两岸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均衡性,这也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大陆将继续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将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随着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必将进一步提升,这将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4、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
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也促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消除误解和疑虑,增加彼此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
5、统一的战略思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九二共识”、“和平发展”、“振兴中华”,以及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思想等重大决策部署都是促使外部条件得以改善的因素。
海峡两岸最近呈现出较好的“互动”势头,这种趋势是否可以延续,为什么?还有哪些影响因素或“变数”?
台海局势趋于复杂严峻,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插手。
与历史上曾发生的三次台海危机相比,未来如果爆发台海危机,危机管理的难度将要大得多,其对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带来的冲击也将大得多。
这是因为中美关系的大背景及两国关系的状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一些有益于制约危机升级的因素已不存在。新的台海危机一旦爆发很可能将把中美两国拖入一场新的冷战。
更危险的前景则是危机失控,中美发生军事冲突与战争。无论出现上述哪种情况,其给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带来的影响都将是灾难性的。
坚持和平统一的政策:
对中国大陆来说,坚信“时间在我一边”非常重要。由此出发,坚持和平统一的基本对台政策,在加强反斗争的同时坚持实行两岸融合发展,给台湾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这将为重塑台海和平发展形势带来积极、重大的影响。
中美两国应把避免爆发台海危机作为稳定中美关系、防止两国陷入新冷战的一个中心环节。进一步加强中美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和危机管理,对于防范与控制可能出现的新台海危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台海网的版块栏目
在2008年初台湾***选举中,在陈水扁的主导下,同时举行了“入联”与“返联”两项公民投票。若民进党获胜,台湾“法理独立”会随时爆发,必将导致台海最大政治危机。即使民进党败选,若两项公投过关,同样会影响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处在了一个严峻的历史转折点上。
然而,台湾民众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抛弃了不断制造两岸危机与限制两岸经贸往来的民进党,选择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相对理性与务实的国民党,选择了马英九,而且让两项公投也没有过关。这是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基本条件与背景。
代表国民党当选的马英九,在选前与选后多次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不断强调他不会搞“法理独立”,而且扬弃了民进党的“锁岛”政策,走向一条积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迎来了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新机遇。
在岛内政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下,大陆方面迅速调整对台政策与策略,不断释放善意,两岸高层互动随即展开,海峡两岸关系格局很快发生了积极变化,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一页。
“双十六字方针”的确立
马英九当选台湾***及在未实现交接的空窗期,在两岸相互默契下,实现了台湾“准执政党”国民党高层对大陆的访问与会谈,并在会谈中各自提出了打破两岸关系僵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双十六字方针”。
4月12日,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并实现了“胡萧会”。尽管萧万长是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但他的另一身份是台湾新当选的“准副***”,因此这次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标志。
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政策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马英九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半个月之后,国民党荣誉连战访问大陆。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建立双轨协商机制
李登辉执政后期,为阻挠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访台,有意抛出“两国论”,不仅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而且让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两会协商宣告中断。民进党执政后,陈水扁抛出了两岸“一边一国论”,大搞“法理独立”活动,让两岸关系陷于更大困境。
2008年春,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下,迅速促成了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复谈。6月中旬,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访问北京,两会举行了首次“陈江会”,达成多项共识,签署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与《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两项重要经济协议,揭开了2008年两会协商及两岸经贸关系展的序幕。
在海峡两岸两会协商机制恢复与重新确立之后,国共党际交流平台也逐步得到新的确认与发展,从而初步形成海峡两岸之间“两轨交流机制”,即两会作为第一轨道,国共平台作为第二轨道的双重协商机制。
马英九当政后,一度坚持两岸两会这一正式的交流协商机制,对2005年国共建立的国共党际交流平台有所排斥,担心会在岛内民主政治下形成“以党干政”的现象。然而,国共双方非常珍惜与重视国共平台,尽管这一轨道不直接做出相关政策决策,但在两岸关系较为特殊的背景下,这一平台在两岸互动与协商过程中的功能却不是两能替代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马英九当局认可了国共平台。12月,第四届国共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就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等议题进行广泛交流与讨论,为两会下一步协商提供参考意见。
陈云林一小步 两岸一大步
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尤其是在海峡两岸两会负责人互访中,长期呈现“只来不往”的格局,即台湾海基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实现了多次大陆之行,而大陆海协会负责人却一直无法进岛商谈。尤其是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访台因李登辉的阻挠与干扰,汪老未能最后踏上台湾这片土地,留下了难以挽回的遗憾,更导致海协会与海基会会谈中断长达九年之久。
2008年初,在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商谈之后,海峡两岸都在期盼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赴台访问,在台北举行“第二次陈江会”。然而,随后大陆“三鹿毒奶粉”的爆发,因相关产品出口到台湾,在岛内引起市场恐慌。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反对政治势力将原本单纯的食品卫生安全高度政治化、扩大化,掀起一股“反中”恶流,强烈反对陈云林访台,成为影响2008年两会协商的最大变数。
尽管面临强大的压力,大陆方面与国民党执政当局依然按原定,促成陈云林于11月初访台,在台北举行了第二次“陈江会”以及“马陈会”,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跃:首先,这是大陆海协会负责人首次登台访问,实现了近60年来大陆最高官方代表正式访台的历史性突破。
其次,是首次成功在台北举行了两会负责人的“两会会谈”,打破了长期只能在第三地或在大陆会谈的历史,成为海峡两岸制度化协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三是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与《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等四项重要经济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四是陈云林与马英九的会面,开创了大陆海协会负责人与台湾***的首次会谈。
马英九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台湾在李登辉与陈水扁统治下走上了以追求台湾独立与两岸政治对抗的发展道路,先后抛出了两岸“两国论”与“一边一国”的错误谬论,严重影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彻底扭转了这种错误的两岸关系定位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做法。马英九在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与主张,强调在“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台湾与大陆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
在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马英九在9月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则首次明确提出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强调两岸不是“两个中国”,“海峡两岸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彻底否定了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及陈水扁两岸“一边一国”的两岸关系定位。马英九的这种两岸关系定位既是依台湾有关法律对两岸关系的法律定位,是一种维持现状的表现,更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另一种表述。
在这样的两岸思维下,马英九当局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两岸经贸开放政策举措,大幅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规划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及实现直接、双向通航与通邮,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可以说,马英九的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与两岸政策的重大调整,让两岸关系重新步上良性互动与发展的轨道。
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
近三十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主张,从此实现两岸“三通”就成为大陆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
多年来,尽管两岸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通商,实现了局部通航,但却一直受到重重限制,无法实现基本的或正常的直接、双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节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资是单向的。
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获得重大突破。先是6月中旬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复谈,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让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11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让海峡两岸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不和谐音依然存在
失去后的民进党,作为岛内最大的反对党,未能深刻自我反省,也没有认真检讨错误的两岸路线与政策,反而走上了一条更为激进的“”与“反中”路线,扮演了破坏与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角色,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破坏力量。
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以大陆“三鹿奶粉产品”为借口,在岛内掀起所谓“反黑心,反中国,顾台湾”的一系列抗议活动,不仅发生了引起海峡两岸高度关注的“张铭清被推打”,甚至民进党还公开策划了反对与抗议陈云林的访台活动,制造了严重的流血,成为2008年两岸关系改善的最不和谐的一幕。
民进党作为反对党,对于海峡两岸两会的协商,本来可以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可以对台湾的执政党的大陆政策依民主法制程序进行监督,而不是取民粹的、暴力的方式进行抵抗,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如果不能务实地提出可行的两岸政策主张,不能提出符合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利益的两岸政策,而是取非理性的抗争手段,则背离主流民意,让自己的两岸政策边缘化,永远得不到多数人民的支持,也就无法重新执政。
两岸问题,既是民进党挑动支持者的敏感议题,也是困扰民进党发展的重大挑战。依目前形势观察,在短期甚至较长时期内,民进党仍然走不出以对抗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思维,仍然在坚持台湾独立的政治立场下,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阻碍力量。
在民进党的反对与压力下,马英九当局的两岸政策也受到影响,经贸、文化等相关政策的开放程度与推进时效也大打折扣。尤其是两会签署的四项经济协议在“立法院”审议受到民进党的阻挠,未能及时通过,预示着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相关协议仍会受到民进党的牵制与干扰,未来两岸关系仍将在挑战中发展,在发展中突破。
2009年值得期待
2009年,除了两岸高层互动会持续进行,民间交流与交往会进一步扩大外,海协会与海基会两会将会持续接触与协商,预计下一个“陈江会”仍将是新一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头戏。
在2008年两岸通航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两岸金融往来与合作问题、产业合作与对接问题、双向投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两岸能源合作问题、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合作问题等将成为主要讨论议题,预计两岸经贸合作协商将会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与突破。
不过,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依然面临不少挑战。除了岛内反对党的干扰外,海峡两岸关于台湾国际空间的安排与参与问题仍将是一个主要的争议焦点,随时会影响两岸关系的顺利发展。同时,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海峡两岸贸易与台商在大陆投资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另一挑战。
《台海网》开设有新闻、互动、生活、商务四大版块20多个中文频道,有栏目。
《新闻中心》—— 有厦门、海西、国内、国际、、体育、财经、军事等频道,以“华人视野看台海”为编辑方针,追求“两岸资讯 第一时间”。《台湾》《两岸》是其中两大重点新闻频道,每天更新台湾岛内及两岸交流的新闻数百条,及时发布了台湾政治、社会、经济等重要新闻,客观报道两岸关系的最新动态及两岸交流交往信息。突出服务台胞的内容,台海网还在“两岸”频道专门开设了台胞服务中心、台企投资手册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