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探索 气象探索

定远天气预报15天气报_定远天气预报一周7天

tamoadmin 2024-07-02 人已围观

简介1.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2.威海属于古代哪个国家3.古代中国攻打日本有那几场战争?4.2019年1月安徽暴雪关闭景区+封闭高速+停运列车+取消航班5.地震原因淮南包括哪些城市? 淮南市,是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自主立法权的较大的工业城市。下辖5区1县1个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田家庵区 潘集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大通区 山南新区 (建设中) 凤台县毛集社会发展综

1.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

2.威海属于古代哪个国家

3.古代中国攻打日本有那几场战争?

4.2019年1月安徽暴雪关闭景区+封闭高速+停运列车+取消航班

5.地震原因

定远天气预报15天气报_定远天气预报一周7天

淮南包括哪些城市?

淮南市,是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自主立法权的较大的工业城市。下辖5区1县1个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田家庵区 潘集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大通区 山南新区 (建设中) 凤台县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市200多万人口,仅田家庵一区竟有约80万。。。

淮南指的是什么

淮南 地级市

淮南市位于中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是安徽省北部重要城市。淮南是座年轻城市,1952年建市,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210万。年淮南市和重庆、大连、青岛、无锡等城市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城市”,享有地方立法权;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淮南是座美丽城市,北滨淮河,南依舜耕山,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可谓“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淮南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为支柱,医药、建材、纺织、机械、电子、轻工、高新技术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工业产品万余种。

亦指淮河以南

江淮,淮南,淮北主要分别是指哪些地方

江淮就是指 长江和淮河之间!!像合肥 淮南 六安 巢湖 滁洲都算是江淮之间!

淮南广泛说法就是淮河以南 淮河以南的城市六安 巢湖 滁洲 具体的就是淮南市!!

淮北广泛的说法就是淮河以北 淮河以北的城市有淮北 宿州 具体的就是淮北市!!

希望采纳

淮南附近有哪些城市? 40分

东与滁州市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互肥市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颍上县,亳州市利辛、蒙城县交界 ,东北与蚌埠市怀远县相交。

太远的就不说了。

淮北和淮南地区分别是指哪儿呀?

“ 淮北和淮南 ”。 一、如果相当于“ 淮河” 来说: “ 淮北 ”是泛指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 淮南 ”是指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 二、就地名来说,“ 淮南 ”和“ 淮北 ”是安徽省的两个地级市,并且是安徽省的两大煤炭基地。

淮南市有哪些县

淮南目前五区一县,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大通区、八公山区、潘集区以及凤台县。希望对你有用。

安徽淮南地区有哪些县

大通区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潘集区

下辖一个县:凤台县

呵呵

古代的淮南指现在哪些地方?

淮南:地理概念,指淮河以南旳地区,有时也特指江淮地区;

淮南、淮北到底指的是哪些地方?

你好

淮南、淮北一般是指淮南市、淮北市。

如果指的是安徽省内部则一般说淮河以南、淮河以北,天气预报就是这么说的。

“今天夜里到明天白天,淮河以北小到中雨,江淮之间中雨,江南部分地区会有短时间的暴雨和大暴雨。”

回答补充:

你好,安徽省内有这种分法的,但是现在不这叫。古时候才这么叫“桔生淮南则为桔”指的是淮河以南。

淮南有哪些民俗?

关于淮南市民俗风情 :淮南市位于中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是安徽省中北部重要城市。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南处在中国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过渡带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连京沪线(北京—上海),西接京九线(北京—九龙),淮南线和206国道穿境而过,淮河水运通江达海,京福高速(北京—福州)和合阜高速(合肥—阜阳)纵贯于城市东西两翼,京福高速淮南连接线2003年9月即可通车。淮南历史悠久。距今8亿多年的“淮南虫”化石的发现把达尔文《物种起源》关于生命起源不足6亿年的提法向前推进2亿多年。距今300多万年的类人猿牙齿化石,为亚洲最早。境内的“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内涵丰富,遗迹旷古悠远,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美学价值。淮南文化底蕴厚重。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淮南是座年轻城市,1952年建市,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210万。年淮南市和重庆、大连、青岛、无锡等城市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城市”,享有地方立法权;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豆腐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豆腐故乡----淮南人民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弘扬国粹,推广美食,造福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以豆腐为媒,广交四海宾朋,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淮南经济的发展.淮南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投资环境良好,热情好客的淮南人民衷心希望海内外各届人士和朋友们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淮南将为你们提供实现抱负,大展鸿图的广阔舞台。淮南是座美丽城市,北滨淮河,南依舜耕山,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可谓“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

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的***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任2年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 计划”。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威海属于古代哪个国家

1、淮河(还有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在淮河边面北朝南真正体验了一下,啊祖国我的南方和北方。

2、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味道真的不同啊。

3、皖南皖北不一样,皖南是南方,皖北是北方。皖南真比皖北美多了,皖南青山妩媚碧水长流白墙黑瓦徽派建筑如诗如画目不暇接。

4、安徽有美丽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琅琊山大别山霍山皖山。有大江大河如长江淮河,新新安江山水画廊,徽杭古道,有美丽的巢湖。

5、这里有大美徽州,屯溪老街黎阳老街,有歙县黟县老城,有宏村西递唐模呈坎鱼梁深度等古村落,有许国牌坊棠樾牌坊,逍遥津八公山采石矶敬亭山谢眺楼醉翁亭六尺巷桃花潭虞姬墓青山李白墓大泽乡绩溪龙川上庄。

6、这里名人荟萃,朱元章曹操包拯华陀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王稼祥张治中李克农张恨水严凤英。

7、难忘痛彻心扉的皖南事变,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茂林皖南事变旧址。振奋人心的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

8、要吃米找万里 大包干 小岗村。

9、黄梅戏 天仙配 严凤英。

10、淮南牛肉亳州的酒符离集烧鸡砀山梨。

当某位来到安徽,首先抵达的是合肥,为何叫“ 合肥 ”?因合肥市属下有肥东、肥西两个附属县吧!也可能是合肥最早的始建点起步在南淝河和北淝河的交汇处吧!现巢湖市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了,能否将“ 合肥 ”改称“ 庐州 ”也很亲切,因为合肥在三国时代就叫庐州了,现在合肥市辖下有庐阳区,合肥市有“ 庐剧团 ”,且庐剧的唱腔念白都是合肥的官话叙白。

安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地域呈“目”字形,省域面积被淮河、长江一分为三,过去省气象台播报天气预报: 淮河以北的称“ 淮北地区 ”,中间的称“ 江淮之间 ”,长江以南的惯称“ 皖南山区 ”或叫“ 江南 ”。

在这个不大的省域面积上,淮河是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淮河以北叫“ 北方地区 ”,淮河以南叫“ 南方地区 ”,虽只一河之隔,却是两重天,江南地区的年降水量是淮北地区的两倍还多;这一河之隔,两岸的饮食文化大有差异,北边的人喜面食,南边的人喜米食。

查安徽地理才知道,这“ 淮河 ”没有出海口,这淮河流经安徽,福泽江苏,还帮上游河南人排污。

过去来到安徽的人肯定知道,这个不大的省域原来有17个地级市( 现在是16个 ),走不上几步,就是手机通话漫游。

来到了安徽才知道,与安徽人打交道,淮北地区(通指)的人直爽、豪放,在外面抱团,喜欢打群架,由此损坏了安徽人的信誉度;江淮之间的人勤劳、自私、虚伪、好面子;皖南人淳朴、诚信、好客。( 以上所指这些不是绝对的 )

初来安徽会把许多地名混淆,有青阳、枞阳、凤阳、涡阳;有人分不开青阳县与枞阳县;有人分不开凤阳县与凤台县;有人分不开凤台县与石台县;有人分不开绩溪县与郎溪县;有人分不开旌德县与广德县,有人分不开太湖县与太和县;有人分不开太和县与五河县;有人分不开怀远县与怀宁县;有人分不开怀远县与定远县;有人分不开怀宁县与休宁县;有人分不开霍邱县与霍山县;有人分不开蒙城县与舒城县;有人分不开宿松县与宿州市;

还有泗县、萧县、和县、寿县、泾县、歙县、黟县;要说黄山市辖下的“ 歙县" 、“ 黟县 ”许多平常百姓都不认识这两个生僻字,把歙(音涉)县称“合县(谐音)”、把黟(音衣)县叫“黑多县”多的是,大众场合闹出了不少笑话。

来到安徽才知道,安徽有在全国最大的人口县“ 临泉县 ”,全县全口230万人;有在华东地区最少的人口县是“ 黟县 ”,全县人口才10万人。

来安徽游玩的人才知道,安庆的黄梅戏,真正的“ 黄梅县 ”在湖北省;到桐城六尺巷游玩,原来这条巷子的长度,是东头打个喷嚏西头都能听到这么长;到了太湖县,原来此太湖非江苏的彼“ 太湖 ”;到了黟县才知道,认为这里有许多 旅游 景点好挣钱,可这里人还要外出打工;到黄山游玩,才知道这里的物价比上海高;到凤阳县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富;到枞阳县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穷;到江淮各县走走,会发现农村稠密的房屋建筑,许多都是关门闭户的闲置。

过去外地人与安徽内地通信,把“安徽”写成“安微”的多的是;把“ 东至县 ”写成“冬至县”;把“ 祁门县 ”写成“邪门县”;把“ 萧县 ”写成“肃县”的,安徽有的地名太难懂了。

外省男孩娶安徽女孩才知道,合肥以南嫁女儿基本上是不要彩礼的,就是要也是象征性的一两万,象安庆市与江西省毗邻,江西彩礼高如山,而安庆这边岿然不动,零彩礼嫁女儿多的是。象沿江两岸的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县嫁姑娘都不要彩礼,就这一点,安徽人值得外省人敬佩。

到安徽沿岸走走,鱼米之乡的哺育,湿润气候的滋润,这里走出来的少女,个个身段妙曼,面貌水灵多姿,会让游客驻足不舍。

就回答到这里,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点评!

安徽有很多外地人所不了解但安徽人却非常在意的事情。

一、安徽是安庆和徽州的组合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分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字为安徽名。安徽二字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从清朝才有的。安徽的简称既不是“安”也不是“徽”,而是“皖”,因为安徽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和古代的皖国。

二、黄山市以前名徽州

很多外地都知道安徽有一座名山叫黄山。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是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名山。但是,安徽本地人尤其黄山市人却更认同徽州这个名字。黄山市以前叫徽州府。徽州地区的徽州文化极具特色。徽风之美,令人向往。所以,徽州改成黄山实属可惜。

三、合肥不是一开始就是省会

安徽省最早的省会是安庆市。但由于 历史 原因,安徽省会最终并没有定在安庆。1952年,合肥市正式成为安徽省会。从此,开启了一条逆袭之路。合肥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并不是很有 历史 底蕴。但是合肥以前有一个更深意的名字-庐州。庐州与徽州,才是徽风皖韵相契合。

四、皖南皖北差异很大

安徽省跨越淮河和长江,地域差异非常大,总体上分为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皖南皖北差异很大。皖南是典型的江南温柔,而皖北更多的是中原豪放。

五、安徽名山很多

安徽是 旅游 大省,境内的一座黄山足以吸引天下游客。此外,安徽还有九华山和天柱山两座名山。

六、合肥的科教实力非常强悍

安徽并不是发达省份,合肥也不是很强大的城市。但是合肥的科教实力非常雄厚。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坐落在合肥。而且合肥市还是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市拥有一所985大学和2所211大学。

欢迎关注 @城市评论

我就是安徽安庆人,皖中和皖南交接的地方。

这个省真的超级尴尬的。

无论是它的地理位置还是它的饮食文化。

中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分出南方和北方,淮河以南就是南方,淮河以北就是北方,南方种水稻吃大米,北方种小麦吃面食。

我记得我去北京上大学,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适应了北方的面食,吃两口我就饱了,胀的那叫一个难受。但是我其他安徽阜阳的同学就不会,非常习惯。

安徽省处于中国中部,经济圈现在属于华东地区,它在地理位置上是非常接近江浙沪的,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三位大佬有排面,人也不带着玩,其实以前都是一家,后来分了,现在又在一起了[捂脸]

淮河和长江都贯穿安徽,一分为三。淮河以北,皖北,靠近河南;淮河和长江中间那块,皖中;长江以南,就是皖南了,古徽州指的就是那一块,安徽排得上名得景点都在那里。

我觉得大家分的都还挺开的,不是太团结,省会合肥,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举全省之力在发展,结果除了房价暴涨,并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心累啊……底下的是谁都不服谁。所以,没有发展也就留不住人。去江浙沪的人居多,不是开玩笑说南京都快成了安徽的省会嘛,还有上海,估计也不少。

我家虽是安徽,但是很靠近湖北,所以饮食上,我们跟湖北很像,大家看我在家拍的短视频,有粉丝留言说饮食习惯很湖北很像,确实是这样的。小时候看天气预报,我妈妈看武汉或者江西南昌九江,从来不看合肥,这个地理位置也是没谁了。

在北京跟别人介绍家乡,挺尴尬的,说了根本不知道。幸亏还有几个名人典故风景名胜拿得出手,一说什么黄梅戏,天柱山,九华山什么的,都大概心里有个数了。在上海就不一样了,一说,人家就知道了。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家乡发展好,这样大家就不用出来打工了,外面的世界再好再繁华也不及家乡的粗茶淡饭,毕竟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我们出生开始,家的概念就如三体描述的思想钢印,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哎,好想回家呀!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你很快就会跟不上认知。南方吃稻米,北方吃面食。也很奇怪,怀宁人吃大米为什么在全国各个地方开包子铺。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安徽人的口味较重。主要是爱吃咸的。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说话那真的是南腔北调。南方的软语,江淮之间的赣语系,淮河以北的中原官话,让你一时想不起来是在河南还是在安徽。

到了安徽你才发现,黄山和你家附近的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到了安徽你才看到笔墨纸砚在江南到处都是。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原来青铜器工艺品也能做的惟妙惟肖。不懂行的人,上周的都可以说成东周的。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有种钱叫哥子。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安庆人说话跟唱黄梅戏一样。好听。

3八十年代在合肥当兵,有一次外出,碰到一位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领着一个小孩,小孩管那个小姑娘叫姥姥,我们感到很诧异,怎么这么小年纪就当姥姥了,这不符合常理呀!一问才知道,他们那里管姑姑叫姥姥,管姥姥(外祖母)叫外婆![捂脸][捂脸][呲牙][呲牙]

曾经专门去合肥独自走了一个五日游,去之前总有人问我“合肥有什么好玩儿的,有什么好去的?又没啥特别有名的景点。”但我还是坚持去了,即使独行,因为我对走遍中国和征服陌生有强烈的兴趣。

五天里,我住淮河路,游玩了古逍遥津、李府、包公祠、徽园、博物院、中科大、合肥工大、女人街、香街、中隐于世等。

只要怀着一颗去感谢遇见的心情,愿意去体验各地文化,总能找到非常喜欢的景致。比如徽园的文房四宝文化、博物院的潘玉良作品展、中科大的学术沉淀,都是合肥的独特之处。

好吧,去了之后才知道安徽的徽派文化与合肥无关。

所有事事情都要体验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安徽人是啥样的?徽菜什么味道?安徽风景怎么样?安徽跨长江淮河,南北差异很大,语言饮食完全不一样,只去一个地方不能准确了解安徽。淮河以北和北方习惯接近,尤其和山东河南很相似,面食很多,说普通话。长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徽文化发源地,是江南人的风格,我这个合肥人听他们说话很费劲,他们如果不特意跟我说地方普通话,我一多半都听不懂。江淮之间主要是合肥六安滁州,各方面介于南北特点之间,地方特征不明显,城市包容性比较强, 历史 原因,合肥建国后一直处于省会城市靠后位置,最近十几年高速度发展,城市建设搞的很快,发展空间正在打开。。。欢迎来安徽。。。哈哈

1、安徽的酒好喝,不贵还不上头;

2、安徽的人爱吃鸡,鸡汤面竟然连锁而且是早餐首选;

3、臭鳜鱼,毛豆腐,苦瓜蘸蜂蜜,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还挺好吃;

4、合肥美女真多,穿着素朴但讲究;

5、安徽人说话嘴巴基本都不张开,发音似乎不需要张嘴;

6、临泉县是不是能代表安徽?很多商场都挂“中国”名头,显得大气!

古代中国攻打日本有那几场战争?

威海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

威海简介

威海,中国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山东烟台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

威海别名威海卫,意为威震海疆。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

威海是“三海一门”之一。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城市。

主要旅游景点

刘公岛、海驴岛、华夏城、昆嵛山、石岛赤山、环海路、高区威海第一国际海水浴场、锦湖韩亚高尔夫俱乐部、威海定远舰、成山头、西霞口、乳山银滩、大乳山旅游度假区、岠隅山风景区、甲午战争陈列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金海滩国际海水浴场、葡萄滩海水浴场、正旗山、里口山、圣经山、神雕山、卧龙山、九顶铁槎山、古陌岭、仙姑顶、金线顶、佛顶、西霞口野生动物园、环翠楼公园、林海公园、威海公园、海上公园、悦海公园、海滨公园、威海新外滩公园、海港公园、峰山公园、召文台、荣成天鹅湖、赤山法华院、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文化城、荣城石岛湾、天后宫、环翠旅游度假区、圣水观、始皇庙、西霞口村、天沐温泉度假村、汤伯温泉旅游度假村、中国钓具之都·博览城等。

注意事项

1、威海因地处海岸线,常常遇到天气变化,出发前一定要注意天气预报。

2、威海一定要新鲜海鲜,赶海去麦海鲜不光新鲜而且便宜,然后去饭店加工。

2019年1月安徽暴雪关闭景区+封闭高速+停运列车+取消航班

甲午那是日本攻击清。不是中国打日本。

古代中国攻打日本具体的有四次:

第一次:中方是唐朝。

过程: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第二次和第三次,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侵日战争。

过程: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两个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华夏农耕中国为核心区域、但同时跨越游牧区域和渔猎区域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农耕中国的中国正统朝代之一。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方的中欧草原地带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农耕区域发动全面扩张历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兴旺的顶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分裂的碎块构成了今天世界体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而蒙古人在东亚的经营,事实上为在疆域扩张问题从本质里保守的华夏中国,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张和融合的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中国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正统地位、而且为后世中国留下重大遗产的朝代。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主动向周边区域扩张全面发动战争、以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安全秩序的时期,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元代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区别。而从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眼光来观察,元代的周边扩张其实同样代表着一种经济和安全的理性,既尽可能地扩大核心统治体系的范围,消除任何潜在的破坏秩序的可能,同时创造大地域的贸易交换。

从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国的对外扩张其实有很多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兴起后的现代性,而元代对日本的二次战争和战争失败,同样是影响了随后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自从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元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元朝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元朝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元朝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元朝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元朝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忽必烈侵日失败代表着当时具有最高军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蒙古军事力量、完全不适应与大陆作战不同的海上登陆作战,而事实上,在与元朝军队对阵过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军事优势,其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进行的跨海登陆作战,本身其为复杂,要依靠大量的当时尚未被人类掌握的技术、诸如对台风天气的预报和多波次连续登陆进攻。事实上蒙古军队在所有无法展开其骑兵优势的战场、如安南、爪哇、和高丽都遭遇了失败,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

而从亚洲体系的角度来看,元朝侵日的失败,使日本始终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保持着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蒙古入侵失败后,很快发生的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都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元帝国秩序的威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最终证明了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第四次:中方是明朝。

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称为“庆长·文禄之役”,朝鲜称“壬辰卫国战争”。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过于丰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疯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丰臣秀吉的行径就已经一目了然。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阳成天皇”,自己测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当于“太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五次中日战争。

地震原因

安徽最近天气不怎么好,暴雪来临导致很多列车停运,航班取消,该有很多的高速公路都已经封闭了,所以小伙伴们,你们去安徽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下面是相关的部分信息。

1月8日晚,安徽普降大雪,受降雪及路面积雪影响,1月9日六安市客运南站对部分班次进行调整。

1.金寨、天堂寨、斑竹园、古碑班线暂时停班;

2.9:30屯溪、10:30青岛、13:20滁州、13:30岳西、13:40潜山停班。

3.合肥班线的最后一班发班时间暂定为下午16:30。

关闭景区

截止1月9日上午10时,共关闭景区18家,其中金安区3家(大别山石窟景区、大别山风情谷景区、皖西大裂谷景区),裕安区3家(九公寨景区、龙井沟景区、虎头潭景区),霍山县4家(铜锣寨景区、白马尖景区、龙井峡景区、别山湖景区),金寨县5家(天堂寨景区、燕子河大峡谷景区、马鬃岭景区、龙津溪地景区、响洪甸水库景区)、舒城县3家(万佛湖景区、万佛山景区、飞霞公园)。同时,东石笋景区道路水毁重新规划,佛子岭大坝维修,都仍在关停状态;临淮岗景区、霍邱县烈士陵园等开放型景区已做好安全预警提示工作,大别山石窟玻璃吊桥、白云峡瀑布玻璃吊桥、佛子岭游船公司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和水上旅游项目已全面暂停对外开放。霍山县各旅行社暂停地接,目前,全市无游客因暴雪天气滞留情况发生。

在雨雪等灾害天气来临期间,关注气象、道路和景区开放情况,选择好出行时机,避开雨雪天气和危险积冰路段。如果在旅游期间遭遇极端天气,请务必保持冷静,及时与旅行社、景区、旅游或公安部门联系,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和安排,做到有序疏散。

停课通知

各直属学校:

根据天气预报,明天我县是阴雨天气,部分地区有降雪,气温较低。从各校反映的情况看,全县各地特别是山区,学生上下学道路积雪较深,路面结冰湿滑,车辆交通及走读学生上下学仍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综合全县情况,经研究,10号全县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走读生继续停课一天。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各校要通过电话、校讯通和家长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尽快通知到每一个走读生学生家长,并且要求班主任要与每一个学生家长确认、对接。

2、住校生继续在校学习和生活,除特殊情况,不得请假外出。学校要安排好住校生在校学习、生活,禁止户外活动。幼儿园校车一律停运。

3、学校要加强值班巡查,落实应急预案,进一步安排好校园内电路、水路及校舍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体教师必须在校在岗,加强考勤,继续做好除雪保绿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管理。

4、因雨雪天气耽误的课时,待天气好转后,由县教育局统一调整安排。

5、各校要在明天(10号)上午10:00时前,在工作群上简单报告当地雪情以及学校工作安排、安全保障落实情况。

封闭高速

芜合高速:巢湖入口封闭。

连霍高速:(全线入口)萧县东、萧县南、张庄寨入口封闭。皖豫、皖苏出入口封闭。

宿登高速:(全线入口)淮北南、濉溪、铁佛、亳州北入口封闭,淮永主线、亳永主线、亳鹿主线出入口封闭。亳鹿主线往宿州方向车辆从亳州北出口分流,亳永主线往登封方向车辆从亳州北出口分流。宿州往永城方向车辆从淮北南站分流下道。

泗宿高速:(全线入口)宿州北、宿州东、灵璧、泗县入口封闭。皖苏泗县出入口封闭。

界阜蚌高速:蒙城、利辛东、利辛、利辛西、太和入口封闭,蚌埠往界首方向的车辆从刘小集枢纽分流,界首往河南方向车辆从光武道口分流,河南往安徽入省车辆从光武道口分流。常胜沟大桥封闭,河南往安徽方向车辆禁止入省。

合徐高速:蚌埠、蚌埠西、鲍集、淮北、宿州、宿州南入口封闭。合肥往徐州方向的车辆从蚌埠分流。禹会服务区双向出口封闭。合肥往徐州方向的车辆由淮北收费站出口分流。

安徽多地积雪严重省内多条高速临时封闭

高速收费站临时管制

济广高速:阜阳东、袁寨、南照入口封闭。

滁新高速:滁州西、藕塘、定远南、淮南、淮南西、毛集、颍淮大道、阜南、临泉入口封闭。新蔡往合肥方向车辆从临泉出口分流。

蚌合高速:淮南东入口封闭。

济祁高速:砀山、砀山北、涡阳北、涡阳东入口封闭。砀永主线出入口封闭。永城往合肥方向车辆从涡阳北出口分流。合肥往永城方向车辆从涡阳东分流。

徐明高速:渔沟、泗县西、五河西入口封闭。

天潜高速:滁州东、含山南入口封闭。合肥往马鞍山方向车辆从含山南出口分流。

济祁高速:凤台、凤台北、寿县、安丰、安丰塘入口封闭。合肥往利辛方向车辆从凤台分流。

常合高速:郑蒲港入口封闭,溧水往合肥方向的车辆从郑蒲港出口分流。

停运列车+取消航班

9日部分列车停运。计划停运部分列车车次包括D5497、G7162/59、G71/5、G75/5、G7374/1、D5495、G266、G145、G122、G267、G246/7、G248/5、G7413、G7414、G7151、G7160/1、G7234/1、G7222/3、G7410/1、G7412/09、G7578/5、G7630、G7694/1、G7692/3、G7684/1、G7682/3、D5651、D5654、D3056/7、D3058/5、D3022/3、D3024/1、T7788、T7787、K8585、K8586、K8425、K8426、K8415、K8416、K8553、K8554。

记者从铁路南京站获知,截至9日中午12时,因受江淮部分地区暴雪天气影响,当日南京南站停运列车20趟(主要是六安、合肥、汉口方向),合宁(合武)线限速运行,武汉、合肥方向的部分列车晚点40分钟左右。南京站列车全部正常运行。

航空方面,据东航江苏公司最新消息,因受降雪影响,东航取消了9日10时以后的14个航班,分别是MU5791/5792(昆明—南京—昆明);MU9679/9680(兰州—南京—兰州);MU2833/2834(南京—遵义—南京);MU2836/2926(南京—重庆—南京);MU2714/2704(南京—太原—南京);MU2763/27(南京—沈阳—南京);MU2885/2886(南京—西安—南京)。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当日发布航班延误**预警提示,预计当天上午8时至晚20时机场保障能力下降30%左右。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

地震灾害原因与防治对策

地震发生的原因为何?

地震可分为自然地震与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称之地震为自然地震,依其发生之原因又可分为, (1)构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冲击性地震 (例如,陨石撞击) 。其中又以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地壳变动 (构造性地震) 为主 。

由于地球内有一种推动岩层的应力,当应力大于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会发生错动 (dislocation),而这种错动会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一种弹性波 (elastic waves) ,我们称之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当它到达地表时,引起大地的震荡,这就是地震。

断层可分那些类别?

比较断层发生前与发生后的地层形状可分四种:

(1)钝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2)锐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3)向右移动之右移断层。

(4)向左移动之左移断层。

何谓震源与震央?

(1)震源 (hypocenter) :地震错动的起始点。

(2)震央 ( epicenter )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何谓浅层地震、深层地震?

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称为极浅层地震(very shallow earthquake)。在31~70公里者称为浅层地震(shallow earthquake)。在71~300公里者称为中层地震(intermediate earthquake)。在301~700公里者称为深层地震(deep earthquake)。

何谓地震序列?

先后排列,即为地震序列。而所谓同一系列之地震,系指发生位置邻近,时间上连结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余 震 ;其定义又分别如下:

(1)前震 ( Fore-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于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之。唯有时前震为时甚短,且不显著。

(2)主震 (Main-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规模最大者称为主震 若最大者有两个,则先发生者称为主震。

(3)余震 (After-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之。

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震波依传播路径可分为两大类:

一、体波 (body wave):可在地球内部传播,依波动性贸之下 同又分为:

(1)P波 (纵波或压缩波) :性质与音波相似,质点运动和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

(2)S波 (横波或剪力波) :质点运动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产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动,速度次之。

二、表面波 ( surface wave) :沿地球表层或地球内部界面传播,主要可分为:

(1)洛夫波 (Love wave) :质点沿着水平面产生和波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

(2)雷利波 (Rayleigh wave) :质点在平行于震波传播的垂直面上,沿着椭圆形轨迹震动。

何谓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plate tectonics) 主要在说明目前发生在地球上层的构造及解释 地震发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为冷而硬的可移动之岩石,称为岩石圈 (lithosphere) ,其厚度平均约一百公里,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圈(asthenosphere)为黏度高的液体物质所组成,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板块构造的基本观念是将岩石圈分成数个接近刚性之板块,包括较大的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和数个较小之板块 (见附图),板块受到张力、压力、重力及地函对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块之间每年以数公分的相对速度缓慢移动,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运动便由于相邻板块之互相作用而发生。

板块交界处主要有三种型态,

(1)分离板块交界处 ( divergent boundaries ),代表地壳引伸拉裂的现象,在中洋脊 (mid一oceanridge) 处相邻的两板块互相分离,而产生新的岩石圈,其材料来自地函的上部,系经熔融作用而产生。地壳在这里由于张力作用向两侧扩张延伸,沿着发散交界处常有地震发生,其震源深度多在一百公里以内。

(2)聚合板块交界处 ( convergent boundaries) ,在这交界处两板块相互碰撞,较 重者插入较轻者之下方 (约以30~45之倾角) ,使者的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这插入的部分叫隐没带(subduction zone) 。由于两板块间的相互磨擦,所以沿着隐没带可以不断地发生地震良而造成一地震带,其震源深度可从很浅到大约七百公里左右。台湾花莲附近为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聚合板块交界处所以地震非常频繁。

(3)守恒板块交界处 ( conservative boundaries) ,不产生新的岩石圈也不使岩石圈消失,相邻两板块彼此横向移动磨擦,而产生震源深度较浅之地震。台东纵谷断层即为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守恒板块交界处。

地震预测有那些方法?

虽然人们至今对于地震发生的机制 (mechanism) 还没有澈底了解,地震预测理论也还没有充分建立,但是仍有许多尝试性的地震预测研究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测地法(2)验潮,(3)地壳变动的连续观测,(4)地震活动,(5)地震波速度,(6)地磁及地电流,(7)活勘层及褶曲,(8)岩石破坏实验和地壳热流量的测定,(9)其它。

兹选择介绍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测地法 ( geodesic metbod ):

根据过去许多纪录,在大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发生变动,而有时会发生在地震之前。因此测量地壳变动情形并分析地震前兆现象,是可以预测将否有大地震发生。例如公元一八六四年 日本新潟地区发生地震前有地盘下沈现象,因当地经常从事测量调查工作,故发现地震发生之前确有前兆现象可寻。

此外,地壳发生变动的面积会随地震规模之增大而增加,也就是说地壳发生异常变动的范围越广,可能发生地震的规模也越大。

地震是否可控制?

世界各国受到地震灾害威胁的地区,凛于震灾损失的严重,无下加强对地震的研究。首先希望能够发展做到精确的地震预报,正如现在的天气预报一样,在地震未发生之前,通知将要发生地震地区的民众,可以从容脱离震区趋吉避凶。

不过,无论地震预测是否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地震的发生却是无可避免的。因此,更进一步地使一场将要发生的地震消弭于无形,或者是使将要发生的一场大地震减少威力变成一场中度地震或微小地震,这也并非绝不可能。

经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已建立一种称为「板块地壳结构」的新理论,那些地壳里下同结构的板块,经过了长时间的推挤,其压力与日俱增,到了某一时刻无法负荷时,便迸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震动。

所以科学家们便想,如何在地壳应力渐增至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用某一种方法去消除其应力,或者以人为方式制造一些小地震,引导地壳的应力以发生小地震的方式发散掉

一、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我国的强震绝大部分是浅源构造地震,其中80%以上均与断裂活动有关。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级),是曲江断裂重新活动造成的。1973年2月四川甘孜、炉霍地震(7.9级),是鲜水河断裂重新活动造成的,并在地震后在地面形成一条走向NW310°、长100多km的地裂缝。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地震也都属于构造地震。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8.3级)与圣安德列斯大断裂活动有关。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8.3级)与穿过相模湾的NW-SE向的断裂活动有关。1960年5月21日至6月22日在智利发生一系列强震(3次8级以上的地震,10余次7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南北长达1400km的秘鲁海沟断裂带上。

(一)构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机制

这个问题是地震预报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目前仍在继续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地壳及上地幔中,由于物质不断运动,经常产生一种互相挤压和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即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当这种能一旦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就会使岩石在一刹那间发生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地面就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从已发生的地震来看,它的发生跟已经存在的活动构造(特别是活断层)有密切关系,许多强震的震中都分布在活动断裂带上。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这些边界实际上也是张性的、挤压性的或水平错开的一些断裂构造。

断裂活动何以产生能量很大的地震,其活动方式如何,目前存在若干有关的假说。

1.弹性回跳说 是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关于地震成因的假说,是根据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时发现圣安德列斯断层产生水平移动而提出的一种假说。假说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石本身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回跳,恢复到未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造成地震。总之,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产生的,来源于断层面。如图8-3,岩层受力发生弹性变形(B),力量超过岩石弹性强度,发生断裂(C),接着断层两盘岩石整体弹跳回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于是地震就发生了。这一假说能够较好地解释浅源地震的成因,但对于中、深源地震则不好解释。因为在地下相当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可能发生弹性回跳的现象。

2.蠕动说 蠕动又称潜移、潜动。地表土石层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长期缓慢地向下移动,其移动体和基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并且形变量和移动量均属过渡关系,这种变形和移动称为蠕动。蠕动速率每年不过数毫米至数厘米。

人们发现建筑在活动断层上的建筑物和活动断层本身在没有地震的情况下也有这种蠕动现象,即相对缓慢稳定的滑动。如在土耳其安卡拉以北110km处有一条安纳托里亚活动断层带,位于此断层带上的建筑物墙壁被发现有错断现象,其蠕动量每年约为2cm。也有人对中东一带发生地震以后的断层进行观测,发现有些地段伴有无震蠕动,其蠕动量每年约为1cm。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蠕动,还未十分清楚。有些实验表明,在高压低温,岩石孔隙度高(含水),含有软弱性矿物如白云石、方解石、蛇纹石等岩石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稳定蠕动。也有人认为在更高的围压或更高的温度下容易产生蠕动。

有一种现象逐渐为事实所证明,即岩层中长期蠕动的地段或在活动断层中蠕动占长期活动的百分比较高的地段,由于能量通过缓慢的蠕动而逐渐释放,反而很少发生强烈地震。在我国阿尔金山地区有规模很大的剪切断层,是正在活动的断层,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发现有蠕动现象,现代水系被切穿,位移明显,错距也很大,但是有史以来却少有地震记录,推测此断层的活动方式是以无震蠕动为主。

根据蠕动与地震大小关系的资料表明:蠕动占长期活动的50%以上的地段,最大地震只能为5级,而蠕动占长期活动的10%以下的地段,可能发生8级以上的大地震。

3.粘滑说 在地下较深的部位,断层两侧的岩石若要滑动必须克服强大的摩擦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两盘岩石好像互相粘在一起,谁也动弹不了。但当应力积累到等于或大于摩擦力时,两盘岩石便发生突然滑动。通过突然滑动,能量释放出来,两盘又粘结不动,直到能量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下一次突然滑动。实验证明,物体在高压下的破坏形式,是沿着断裂面粘结和滑动交替进行,断面发生断续的急跳滑动现象,经过多次应力降落,把积累的应变能释放出来,这种说法就叫粘滑说。

影响断层活动方式的因素很多:一是温度,温度低于500℃,断层面两侧岩体易产生粘滑;温度高于500℃,则易产生蠕动和蠕变。二是岩石成分,岩性脆硬(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等),断层两侧岩石往往以粘滑为主;岩性柔软,则以蠕动为主。三是岩石的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岩石孔隙大,孔隙度高,含水分多,当然容易蠕动;相反,岩石孔隙小,孔隙度低,含水分少,则多呈粘滑形式。此外,围压的大小也会影响断层的活动方式。如果断层两盘连续发生粘滑,便是地震频繁的时期。

实际上,同一活动断层在不同的深度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同一断层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深度在4km以上为无震的稳定蠕动;4—12km则为伴随有地震的粘滑运动;12km以下(由于高温)又以稳定的蠕动为主。因此,圣安德列斯断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均不超过20km。

4.相变说 有人认为深源地震是由于深部物质的相变过程引起的。地下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引起岩石的矿物晶体结构发生突然改变,导致岩石体积骤然收缩或膨胀,形成一个爆发式振动源,于是发生地震。此说未能从多方面给出具体论证,因而未能得到广泛流行。近年根据地震纵波在地下深部传播情况分析,深源地震所在部位也同样发生了断裂和错动,证明地震发生与断裂活动有关。同时,板块构造学说指出,当岩石圈板块向地下俯冲时,中、深源地震发生在向地幔消减的板块内部,而并非发生在地幔软流圈物质中,因此相变说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二)构造地震的特征

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1.地震序列 任何一次地震的发生都经过长期的孕育过程即应力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长达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但在一定时间内(几天,几周,几年),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或同一震源体内,却可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这样的一系列地震叫做地震序列。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如果有一次地震特别大,称为主震;在主震之前往往发生一系列微弱或较小的地震,称为前震;在主震之后也常常发生一系列小于主震的地震,称为余震。

构造地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常呈这种有序列的发生。这种特征可能和构造地震产生的过程有关。一般说来,当地应力即将加强到超过岩石所承受的强度时,岩层首先产生一系列较小的错动(或者沿着断层带粘滑开始交替过程),从而形成许多小震,即前震。接着地应力继续增大,到了岩层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引起岩层的整体滑动或新断裂滑动,形成大震,即主震。主震发生后,岩层之间的平衡状态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调整,把岩层中剩余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些小的余震。在地震现场,常可见到在破裂的地面上,又出现许多次一级裂隙,错杂其间,表明运动没有完全停止,直到使许多尚未破坏的地点彻底破坏,所剩余的应变能全部得到释放。这种情况类似压紧弹簧过程,当作用力消失后,所蓄位能即转化为动能反跳回来,恢复原来状态,但又难于一下复原,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颤动调整,才能恢复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种现象称为弹簧效应。岩石也是具有弹性的,所以也应有这种弹性效应。1920年宁夏(原甘肃)海原大地震,余震三年未消。其强度与频度时高时低,但总的趋势是逐渐衰减直到平静下来。

2.地震序列类型 虽说构造地震常呈一定序列,但其能量释放规律、大小地震的活动时间和比例等又常各不相同。根据1949年10月以来的我国所发生强震的分析研究,地震序列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1)单发型地震 又称孤立型地震。这种地震的前震和余震都很少而且微弱,并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整个序列的地震能量几乎全部通过主震释放出来。此类地震较少,1966年秋安徽定远地震、1967年3月山东临沂地震,均未观测到前震和余震,震级很小,只有4—4.5级。

(2)主震型地震 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主震震级特别突出,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或有或无,但有很多余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发震前24小时内共发生了500多次前震,主震后又发生很多次余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级),则基本没有前震,但余震连续数年不断。

(3)震群型地震 由许多次震级相似的地震组成地震序列,没有突出的主震。此类地震的前震和余震多而且较大,常成群出现,活动时间持续较长,衰减速度较慢,活动范围较大。如1966年邢台地震,从2月28日至3月22日,震级由3.6、4.6、5.3、6.8、6.8逐步升到7.2,发生大震。有时这种类型的地震是由两个主震型地震组合或混淆在一起形成的。

有时地震序列比较复杂,仿佛是由若干单发型、主震型、震群型组合而成。如1971年8—9月四川省马边地震。

地震序列类型可能与岩石和构造的均匀程度及复杂性有关。据实验,当介质均匀,且介质内应力不集中时,主破裂前无小破裂,主破裂后也很少小破裂;当介质不均一且应力有一定的局部集中或高度集中时,主破裂前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或很多的小破裂。

研究地震序列类型,可以有助于预测和预报地震活动的趋势。如1967年河间地震,当主震发生后,根据其前震少和震级小(2.3级),被判断为主震型地震,主震后不会有较大的余震。事实表明推断正确。

二、火山地震

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有些地震发生在火山附近,震源深度为1—10km,其发生与火山喷发活动没有直接的或明确的关系,但与地下岩浆或气体状态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的变化有关,这种地震称为A型火山地震。还有些地震集中发生在活火山口附近的狭小范围内,震源深度浅于1km,影响范围很小,称为B型火山地震。有时地下岩浆冲至接近地面,但未喷出地表,也可以产生地震,称为潜火山地震。

现代火山带如意大利、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堪察加半岛等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三、冲击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1935年广西百寿县曾发生塌陷地震,崩塌面积约4万m2,地面崩落成深潭,声闻数十里,附近屋瓦震动。又如,1972年3月在山西大同西部煤矿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塌落引起了地震,其最大震级为3.4级,震中区建筑物有轻微破坏。

四、水库地震

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少发生地震,后来由于修了水库,经常发生地震,称为水库地震。说明这种地震与水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触发地震。如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落基山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m的深井,用高压注水于地下,于1962年发生频繁的地震。以后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恢复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

上述地震,特别是水库地震的成因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一般认为,在一定的有利于发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如有活动断层、密集或交叉的断裂存在,或在升降差异运动的过渡部位等)下,水库蓄水可诱发地震。除去人为因素诱发地震外,某些自然因素如太阳黑子活动期,阴历的朔、望期等,也容易诱发地震。各种触发机理正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

营口人发现地震另有原因

“火山和地震产生原因

地球表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地壳,平常岩浆被地壳紧紧地包在里边。地球内部的温度特别高,岩浆在那里边流来流去,总想找个地方窜到外面来。有些地方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地壳又比较薄弱,这些地方受到压力的时候,岩浆就从这里冲出来了。这样,就发生了火山爆发。活火山、死火山这是指火山活动的情况。有些火山爆发了一次后一直不爆发,这些火山就成了死活山。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经我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达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及其原因分析